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洪蘭翻譯新書)

2009102710:00
新書: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 詹姆斯.巴哈(James Marcus Bach)著
洪蘭 譯
定價280元

沒有出獵,就沒有收穫。
不行動,絕對不會有幸福。
從任何可以搜尋到知識的地方搶奪知識技術,
用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態度追求智慧財富。
快樂成功的祕密在於找到一種你喜歡玩的遊戲,
而不是學習如何贏得一場我們憎恨的比賽。
一個高中中輟生憑什麼教我們如何受教育?──因為他說得有道理。

不讓他「天地一沙鷗」的老子李察.巴哈專美於前,詹姆斯.巴哈這位「江洋一海盜」企圖以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教育很重要,學校卻不重要;學校是暫時的,教育是永久的。

與正統教育體系培育的學者截然不同,加勒比海盜學者的理念是:你可以決定並創造自己的教育,這是終身的學習。把時間和熱情投資在你最感興趣的事情上;發展出最適合自己脾氣、性情和心智韻律的自我教育方法;找到一個看實力和創意比一張薄紙畢業證書重得多的領域;尋求良師益友幫助建立信心、展現想法──作者成功了,你當然也可以。

海盜學者是自由的思想者、熱情的學習者,他的學習熱忱是任何學校或權威沒有辦法壓抑、控制或桎梏的,他的心智在宇宙中漫遊,找到自己的聲音和定位。大膽無畏、勇往直前,自由自在、追求挑戰。

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海盜學者,這不是一個排他的俱樂部,它是一種生活的選擇,唯一的基本要求是你要為自己的思想和學習負責。透過永無止境的學習,你可以登上任何揚帆駛過你家門口的機會之船。

海盜式學習法有什麼祕秘密或訣竅嗎?以下是作者熬煮了二十年的「自我教育十一元素」獨門醬料:

1. 著魔般的搜尋
2. 關注真正的問題
3. 對心智運作有認知式理解
4. 用知識吸引知識
5. 實驗使學習生動直接
6. 善用可以花費的時間
7. 透過故事了解事實和意義
8. 鼓勵並珍惜對立的想法
9. 藉助他人的心智教學相長
10. 以字和圖建構思想的家
11. 系統思考可以馴服複雜

今天,拜網際網路之賜,每個人可以接觸到更寬廣、更多樣的訊息,以前所未有的新方式謀生和學習。在這個世代,擁有彈性知識和技術、不斷學習的海盜學者會統領新世界。

起風了!何不帶著你的海盜行頭,揚帆升旗,航向遼闊的海洋──學海無涯,為盜是岸哪!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本書的作者詹姆斯.巴哈說得好:教育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不是背多分,更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教條,它是從你所學的東西中脫穎而出的『你』。教育絕對不是一張文憑,它是自我學習。我覺得作者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希望把這個新的想法介紹給國人,看能不能改變一些父母老師的觀念。」

◎黃春明(小說/散文/繪本/戲劇作家):「當我看了《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之後,突然覺得我過去造的口業,消除了一大半,不禁拍案叫絕。這種感動,是在我個人的閱讀經驗中不曾有過的;書裡面所說的,證明我過去的一些想法和叛逆是對的,造反有理,革命無罪,得到平反的感覺真好。」

◎曾志朗(中研院院士/前教育部長):「在高科技的時代裡,未來會出現的生活型態可能是目前看不到的,制式教育只是整個教育中的一個小環節。能解決未知的,除了正規的學制,也必須靠校園外的新天地上,開出更多尚未被命名的新花種!」

◎《出版家週刊》(Publishers Weekly):「對於如何在沒有課堂學習和正規教育的情況下,得到卓越的教育和適合的工作,這本書深具知識性和可讀性……也是那些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的父母心靈的慰藉,這本書是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很有幫助的工具。」

◎約翰.泰勒.蓋托(John Taylor Gatto),紐約州師鐸獎得主:「詹姆斯.巴哈用最直截了當的語言,把他的方法詳細的說出來。這會改變美國每年百萬以上的中輟生,把他們轉變成國家財富的來源。」

◎史坦.史雷普(Stan Slap),史雷普國際顧問集團總裁暨執行長:「《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是談為你的想法負責任的一本書。詹姆斯.巴哈讓我們看到追求知識是使你有智慧的方法,比任何天賦智商或正式文憑還有用。他的故事毫不做作、大膽又激勵人心,他以獨一無二的方式把學習能力傳遞給每一位讀者。這是一本如何變狡猾聰明的狡猾聰明書。」

◎方文山(音樂創作人)‧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嚴長壽(亞都麗緻旅館系統總裁)/領航推薦

<關於作者>詹姆斯.巴哈(James Marcus Bach)

只讀到八年級就無法繼續在正式教育體制中學習,但是他卻靠自學成為高科技專業人員──世界級的電腦軟體測試專家。雖有知名作家父親李察.巴哈(Richard Bach,熱賣四十年的《天地一沙鷗》作者)的光環與餘蔭,詹姆斯的成長之路卻走得無比艱辛。他像無數的年輕人一樣,在學校中備受挫折,14歲時離家,16歲中輟,一度認為自己是懶惰、沒有目標的遊民,幸好詹姆斯沒有因此中斷教育,他找到了學校以外的管道,也更確定自己的興趣,20歲時已經是蘋果電腦品質控管部門中最年輕的技術經理。曾經應邀到拉斯阿拉摩國家實驗室、勞倫斯利維摩國家實驗室講學,也曾對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火箭和核子科學家講授批判性思考和軟體測試課程。目前他已經成為制度外終身學習的成功典範與代表人物,鼓吹靠著數位科技的幫助,未來其他人也將越來越容易做到。在網路社群中極具人氣,以部落格(http://www.satisfice.com/blog/)與軟體測試同好交流,也時常在國際間演講旅行。

<精彩試閱>
所謂加勒比海盜學者(buccaneer-scholar)就是:
他的學習熱忱是任何學校或權威沒有辦法壓抑、控制或桎梏的,
他的心智在宇宙中漫遊,找到他自己的聲音和定位。

誰是加勒比海盜?

最早的buccaneer是加勒比海來自法國和英國的獵人和農夫,他們在一六二五年定居在聖啟斯島(St. Kitts),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他們醃肉的方式──boucanning。你可能會認為用處理食物方式命名的人,應該過著很風趣的生活。但是事實上,最初的生活是很平淡的,直到一六二九年他們差點被西班牙探險隊全部殺光,這些人才奮起,撰寫他們全新的歷史。

在遭受西班牙探險隊的攻擊之後,這些法國人、英國人逃到希斯潘諾拉島(Hispaniola)和托土加島(Tortuga)去,他們心想何必打獵、種田、每天燻肉,乾脆專門幹搶劫西班牙船隻和西班牙村落的行當,以此為生好了。所以他們開始在加勒比海島嶼之間巡航,甚至到南美洲的北部海岸,叫做西班牙大陸美洲(Spanish Main)的地方,以打家劫舍為生。

十七世紀的加勒比海盜對新世界的塑造是個很重要的力量,他們獨立

洪蘭導讀★《天下雜誌》428期,洪蘭率先引介《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觀念
文章來源洪蘭:會「說故事」才有創造力

作者:洪 蘭  出處:天下雜誌 428期 2009/08
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是學校教育的通病。培養說故事的能力,才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天地一沙鷗》的作者李察巴哈(Richard Bach)有個非常叛逆的兒子詹姆士,他念到九年級就跟父親說,學校教育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要中輟。他十六歲設計電玩遊戲賣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蘋果電腦公司軟體測試部的經理,是自我教育成功的好例子。
他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學校教育的通病:只重視事實的灌輸與記憶,不注重橫向的連接與思考。他說找出任何兩件事的關係就是創意的來源。他訓練員工的方式是給他們一堆事實,請他們講個故事出來。當講得出故事時,他們就了解這些事實背後的關係了。
故事是把事情合理化,我們會把重點包含進故事中,忽略我們認為不重要的部份,從講的故事中,他知道員工有沒有抓到重點。所以他說科學是個故事,歷史尤其是個故事。
他曾經請大學教授來教他歷史,但是他要知道的不是年代,而是什麼樣的錯誤是人類一再發生的?偉大的理念怎麼傳播的?文明怎麼發展出來,又怎麼衰微的?他說讀歷史唯一的目的是以古鑑今,永不再犯。
他的話使我想起我們幾十年來的教學方式,真是很感慨。改變歐洲歷史十大事件的年代,我高中畢業四十四年了還會背,但是我卻不知道它們彼此的關係與相互的影響。我們的知識確實缺少橫向的連接,因此影響我們思想網路的綿密。在美國念書時,老師考我們文藝復興和黑死病的關係,我知道文藝復興是什麼,我也知道黑死病是什麼,但我不知道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註)
用故事來評估學習成效很對,人的大腦有把事情合理化的傾向,所謂「自圓其說」。古人對大自然的變化不是很了解,看到月蝕、地震時就會編出「天狗吃月」或「地牛翻身」來解釋,因為一個現象不能被合理的解釋會造成心裡的不安,會不停在心中翻騰。這時,大腦會盡力搜尋跟這事有關的資訊把它組合在一起,左腦前額葉區就從中找出理由把這件事合理化。許多鄉下老人家繪聲繪影的民間傳奇就是這樣編出來的。
那麼,故事是什麼呢?它就是事實的連接,是個重新建構的別人心智,一個故事在被我們解釋之前,什麼都不是,當我們把它的前因後果找出來,成為一個完整的故事時,我們也就了解這個現象了,故事幫助我們記憶。
橫向連接,從神經機制上來看,就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難怪詹姆士認為說故事跟創造力有關了。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註:黑死病使得歐洲人口大減,人死,財富重新分配,同樣的土地養比較少的人,人先吃飽了才能管肚皮以外的事,蒙古西征帶來黑死病也帶來印刷術,東羅馬帝國滅亡,學者往西逃,帶來了書和東方的文明,黑死病死者的衣服變成做紙的原料……。

成功的教育來自自我學習/洪蘭

這是一本表面上看起來離經叛道,但是讀起來卻很有道理的書。如果我父親還在,可能會不准我翻譯它,因為它說學校不是得到教育唯一的途徑,好學生也不是坐在那裡被動接受學校給他教育的人,分數更不是最重要的事。但是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分數真的不重要,它只是評量的一個方式,還不是惟一的方式,更不是很好的方式。

事實上,父母只要想一想就明白,分數是跟考題有關,跟孩子真正懂多少不見得有高相關,不然為什麼有這麼多拿高分者,離開課本什麼都不會呢?尤其,平日的分數不重要,只有基本學力測驗那一天的分數才重要,既然不重要,又何必天天斤斤計較少了幾分呢?

本書的作者詹姆斯.巴哈說得好:教育不是一堆事實的總和,不是背多分,更不是標準答案,也不是教條,它是從你所學的東西中脫穎而出的「你」。教育使你跟以前不一樣,變得有氣質、有涵養,所以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而不是更少。現在是科際整合的時代,在任何領域玩出名堂都會有飯吃,孩子反正是用長處跟別人競爭,所以不需要每天提醒他短處有多少。當他的長處發展出來時,自然會把短處帶上來,父母真的不必太操心,應該讓他們邊做邊學,從做中成長。

教育絕對不是一張文憑,它是自我學習。因為我覺得作者說得很有道理,所以希望把這個新的想法介紹給國人,看能不能改變一些父母老師的觀念。

王爾德(Oscar Wilde)說:「教育是件好事,但是值得學習的東西常常是沒有辦法教的。(Education is an admirable things but from time to time, that nothing that is worth knowing can be taught.)」馬克吐溫(Mark Twain)也說:「我不會讓學校阻擾我的教育。(I will never let school interfere with my education.)」為什麼這些名人這麼反對教育?因為現行的教育制度真的很有讓人垢病的地方,它僵化、死板,不是因材施教,最糟的是它並不能變化你的氣質。馬克吐溫形容「花椰菜是受了教育的包心菜」,本質還是包心菜,經過包裝而已。所以本書的作者一開場就告訴我們:「教育很重要,學校卻不重要,你不需要學校,但是你需要教育。」

他告訴學生學校是暫時的,教育是永久的,你不能因為不喜歡學校而放棄學習,如果你希望有個成功的人生,你必須找出你最有興趣的東西,全力投入,不要等別人來教你,你對那個領域的熱情會自動吸引老師過來。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肯學,生活周遭都是可學的東西。不必擔心文憑或學位,只要你是最強的,沒有人會忽略你。我非常贊同他的話,但我也相信他的這些話會使一些道貌岸然的老夫子跳起來。

這位作者究竟是誰呢?敢這麼大膽的公然反對學校?連袁枚都說「七齡上學解吟哦」,他卻敢挑戰這個制度?

作者詹姆斯.巴哈的父親很顯赫,是寫小學課本教材《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的李察.巴哈(Richard Bach)。雖然書中詹姆斯一直提到父親對他的鼓勵與支持,但是可以看出詹姆斯童年非常不快樂,他的父母早早離異,甚至十四歲就因為與繼父不合,被母親趕出家門獨自住旅館。這也是他在父親送他一台蘋果電腦以後,廢寢忘食,全力投入的原因:外界並沒有什麼吸引他的地方,而剛剛出來的個人電腦卻是一個魅力無窮的世界。一方面電腦吸引他,另一方面學校教學無趣,所以他最後中輟,去追求自己的興趣,二十歲進蘋果電腦公司,二十四歲做到軟體測試部的經理。

這本書值得看的地方在詹姆斯如何教育他自己,使他在眾多的求職人中脫穎而出。一個人能在沒有任何文憑與學位之下,進入蘋果電腦公司,並在矽谷打出他的名號,是有兩把刷子的。他告訴讀者學習的十一個要素我們不是不知道,只是我們從來不敢公然在白天去做白日夢、公然拖延作業的期限、公然犯錯……。其實不讓孩子犯錯是不對的,不敢犯錯就不會有創造力,一件事不試怎麼知道行不通呢?

勇於嘗試是詹姆斯跟別人最不同的地方,他什麼都不知道,但是他敢接案子,因為他對自己有信心,知道自己有學習的能力,不懂,去學就懂了!這是我最欣賞他的地方,有人請他鑑定軟體有無侵害著作權,他並不懂侵權,但是放下電話,立刻動手找資料,把自己教育成那方面的專家,最後打贏這場官司。我們要的就是這樣的學生,中華民國要的也是這樣的人才。犯過有什麼關係,知道必改就好,顏習齋說:「惡人之心無過,常人之心知過,賢人之心改過,聖人之心寡過。」《易經》有云:「無咎者,善補過也。」只有讓孩子去犯錯,他才會對自己有信心,知道下次就會做了,才會培養出樂觀上進的孩子。

行動不一定帶來幸福,但是不行動絕對不會有幸福。作者會成功因為他是行動派,遇到問題立刻動手找答案,劍及履及。書中舉了很多例子,鼓勵孩子做白日夢,再動手把夢想實現出來。人做不到他沒有想過的事情,人無法創造未出現在他腦海中的東西。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但是目前的教育不允許孩子有想像力,學校的課程把他每一分鐘都安排得死死的,大腦塞得滿滿的,當孩子連喘息的時間都沒有,如何有時間去做夢來發揮他的想像力?人要成功必須是樂觀者,在無光處看到光,我們的教育制度是悲觀者,把這個不存在的光吹熄。

這本書還有一點我很欣賞,就是他不贊成速讀,他說速讀就好像你去到宴會,快速的與每一個人握手、交換名片,把一加侖的酒灌進喉嚨,再把一盤佳餚倒進你的肚子,然後衝到外面,結束晚宴。你是吃到了、喝到了,但是錯失了人們舉行宴會的目的;你收集了名片、握到了手,但是你等於沒有來過這個晚宴。這段話深得我心!作者請了大學教授來教他湯恩比(Arnold J. Toynbee)的《歷史研究》(Study of History),他以為速讀可以幫他達成目標,結果發現他是錯的。能夠慢慢閱讀是件美妙的事,他從慢讀中得到樂趣和能量,這才是閱讀的真諦。希望這段話能讓逼迫孩子上速讀補習班的父母靜思一下閱讀的目的。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說:「一棵樹要接受更多的光明,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A tree should grow taller, accept more brightness, then its root must be deeper and darker.)」教育是一步一腳印,學校不是必然得到知識的地方,你的心才是。打開你的心,去接受外面無窮的知識,你會像作者一樣,駕著小帆船,勇敢的駛出港口,迎向大海的挑戰。

其它導讀,薦請與延伸閱讀請連結:學習,要像加勒比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