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力與終身學習

2008101310:00



2000年開始,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辦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研究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PISA),每三年辦一次,挑選全世界數十萬名15歲的青少年,以紙筆測驗衡量其閱讀、數學與科學能力,希望了解即將受完義務教育的各國學生,是否具備未來生活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並為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一向自詡為「詩人與哲人的國度」的德國,在第一次的評比中,僅僅排名第21名,遠遠落後於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日本、韓國之後。成績公佈後,舉國譁然,引發教育改革的地震。這項全球性跨國調查,被視為檢驗各國教育體制和未來人才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英國媒體甚至稱為「教育界的世界盃」競賽。

PISA的報告指出,15歲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學校裡學習到成年後所需的一切知識和技能。因此,學校教育必須為終身學習奠下基礎,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閱讀能力。「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學生具備(最高的)第五級閱讀能力,可能會影響每個國家在未來的全球經濟中,能擁有多少世界級知識工作者」,報告中如此提醒。

2006年,我國首度參加這項國際評比,在57個參加國或地區中,台灣學生在數學、科學素養分別拿到第1名及第4名,但閱讀素養排名16。從單項上來看,這樣的成績相當出色,但也有學者憂心閱讀僅拿16名,長期來說數學、科學能力亦會受到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三項的平均分數總排名前5名為芬蘭、加拿大、紐西蘭、澳洲及愛爾蘭;閱讀能力居冠者為南韓,其次是芬蘭、香港、加拿大等。

事實上,閱讀能力與經濟發展、國家競爭力息息相關。以2000年公佈的國際成人閱讀能力調查報告來說,閱讀能力強的人不但比較容易找到工作,甚至薪水也比較高,特別是學歷相當時,閱讀能力強的人擔任高技術的白領工作的機率就明顯高得多。

那麼,什麼是閱讀能力的具體指標?PISA的測驗是受測者必須閱讀短篇故事、網路信件、雜誌報導及統計圖表等各種形式的資訊,然後回答問題,PISA從三個層面衡量其閱讀能力:擷取資訊能力、解讀資訊能力、思考與判斷能力。換言之,這些能力是有效參與現代社會複雜運作的入門磚;如果絕大多數的國中畢業生閱讀能力不足,未來勞動人口可能缺乏必備的技能,選民的判斷力也會受到影響,文化斷層現象將會愈發明顯。

樂在閱讀,是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要素。芬蘭學生不但閱讀能力強,也非常樂於閱讀。2000年的調查即發現,有18%的芬蘭中學生每天花1-2小時,單純為了享受閱讀的樂趣而閱讀。相較之下,升學壓力沉重的日本學生視閱讀為畏途,高達5成的青少年從來不讀考試以外的書(除了漫畫)。英國也每況愈下,2000年閱讀評比名列第7,2006年則大幅滑落到第22名。

家庭與學校是讓青少年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場所。父母愈常與孩子討論書籍、電影、電視節目內容,通常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會愈強(先決條件是父母親也需要透過閱讀來吸收新知)。學校更是重要,根據PISA的調查,學生是否經常運用學校的圖書館、電腦、網路等資源,比擁有多少硬體設備來得重要;再者,高素質的老師是學校最重要的資產,生師比若超過25(一位老師帶25名以上的學生),學生在閱讀測驗中的得分就愈低。這些觀點值得家長及教育工作者參考。

我國缺乏天然資源,高素質的人才培育是國家發展的重點項目,尤其是規模經濟不足的金門,教育的提升是厚植軟實力的有效途徑。從營造閱讀的快樂氛圍開始,培養我們青少年的閱讀習慣與能力(將青少年由網路遊戲中拉回來,吸引到文字經典的閱讀上,至關重要),會是影響金門競爭力的因素。